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随着战场态势的转换,战术打法从冲突初期的“闪击战”到中期的“堑壕战”、“阵地站”并逐渐转向当下的“无人作战”。交战双方均投入大量无人机,配合航空兵、炮兵、装甲兵等兵种力量遂行多样化攻防任务。由于大中型无人机多产生高额作战消耗,投入作战效果不佳,在实际作战投入中,俄“前哨-R”“海雕-10”“副翼 -3”以及乌 Spectator-M、PD-1、R18 等小型、轻型和微型战术无人机占据数量主体,并在高烈度的地面攻防中展示出较高的作战效费比,对支撑双方持久行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照美《军事平衡2018》分类标准,轻型和微型无人机起飞重量通常分别小于 150 千克、20 千克。受尺寸、动力和载荷等方面限制,一般其飞行速度不超过 150 千米 /小时,功能较为单一,仅执行侦察、通信或自杀式攻击任务,少数具备发射小型弹药能力,主要装备旅以下作战部队。俄乌冲突中,参战方在装备、技术、经济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均将成本低、效果佳的中低空、中低速武装无人机演正变成战场中无人力量的主角作为克敌制胜的“奇兵”,并在惨烈的地面攻防作战中取得实效。
种类数量多。开源资料表明,冲突中俄方使用了自研的“海雕-10”“海雕-30”“副翼 -3”等轻型和微型无人机,执行战场侦察、炮火校正、激光指示等任务;此外,还将刚列装的“立方体”自杀式无人机和引进的伊朗“沙希德 -136”巡飞弹投入战场。乌军除自研的 PD-1、R18、“莱莱卡 -100”等无人机外,大量使用了北约援助的美制“弹簧刀”“惩罚者”巡飞弹和英制“凤凰幽灵”无人侦察机。目前尚不掌握双方装备轻型和微型无人机的实际数量,但从公布战果看,截止去年底,俄、乌被摧毁的无人机数量已分别达 1717 架、2741 架,考虑到乌军“旗手”TB-2无人机列装总数不超过 70架,俄军“猎户座”“前哨 -R”无人机首批交付不超过21 架、30架,参战的轻型和微型无人机数量应达 4500 架以上。
作战运用活。俄乌装备的轻型和微型无人机虽在功能性能上无法与大中型察打一体无人机相比,但可凭借其种类数量优势,组合完成侦察监视、目标指引、作战评估、精确打击等多种任务。例如,俄军无人机中“海雕-10”“副翼-3”装备数量最多、性价比最高,主要部署在交战前沿,在25-120千米范围内构建空中无人侦察网络,乌军R18八旋翼无人机由3D打印商业部件组装在“德尔塔”(Delta)情报系统支持下,使用RKG-1600、RPG7等简易弹药摧毁了至少100辆俄军车辆,战果远超“旗手”TB-2 无人机。此外,双方还基于巡飞弹反应速度快、打击精度高的优势,将其用于建筑密集、目标混杂的城市战场,重点打击对手机动车队,成为地面争夺亮点。
体系效能佳。俄乌双方均注重将轻型和微型无人机融入作战体系,最大限度提升其整体效能。乌军方面,重点运用美和北约指挥通信系统,并加之由卫星构成的天基系统,构建“无人机侦察一星链卫星一数据链地面站一乌军作战指挥中心一一线任务部 (分)队”信息链路。其PD-1 无人机获取的目指信息可实时传至北约态势感知系统,并快速分发至打击平台,使目标定位时间从20分钟缩短至1分钟,成为加快“观察-定位-决策-行动”(OODA) 流程的关键一环。俄军方面,重点通过无人机强化地面火力优势,在摧毁乌克兰 M777 榴弹炮的过程中,俄军利用无人机对敌火炮阵地进行侦察定位,引导地面炮兵进行末端定位、弹道修正和参数校射,并拍摄攻击全过程,进行毁伤效果评估。有智库专家认为,“俄军能够在1架“海鹰-10’无人机发现1个目标之后的3-5 分钟内将炮火对准敌方,没有无人机的话,执行这样1次攻击可能需要20-30分钟”。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引进的“沙希德-136”巡飞弹已多次袭击乌指挥机构和武装部队,虽出于多重原因未公开战果,但可能已成为乌“海玛斯”火箭炮等面临的重大威胁。
在俄乌官方大力宣传和各国媒体广泛报道下,TB-2、“猎户座”“前哨-R”等大中型察打一体无人机备受关注。但细究其战果,除部分“点穴”“狙杀”行动对敌方士气造成重创外,对作战进程影响比较有限,而自身损失补充困难。相比之下,轻型和微型无人机在支撑持久高烈度地面 12 -深度研究攻防上具有一定比较优势。
更符合技术现状。2005 年,美空军研究实验室通过研判技术趋势,将无人机自主性由低到高划分为 10 个等级。从发展现状看,美军仅实现了“远程引导,实时故障诊断,故障和飞行状态自适应,在线航线再规划,集群协同”,尚未完全达到第6级“集群战术再规划”,较技术预期落后 10 年以上,其他国家差距更加明显。对俄、乌而言,轻型和微型无人机由于结构功能简单研制门槛低,可凭借自身国防工业生产或引进获得。相比之下,大型无人机技术难度大,研发进度和装备性能难以保证。以“猎户座”为例,2011年俄国防部即签署了项目开发合同,但由于动力系统、传感器等多方面原因,至2020年才启动批量生产,俄乌冲突爆发时尚未完成首批交付,俄对乌火力打击仍主要依赖航空兵、炮兵等传统力量。
更适应高危战场。无人化作战系统的优势在于“无人”,在作战过程中,凡是能够用机器代替人的战位和行动,都能够交由无人作战装备充任和完成。由于无人化作战系统不会因为“精力”、“体力”、“情感”等人的因素影响作战效能,拥有超强的耐受力,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时开展战斗。俄乌冲突中,俄“山毛样M2”“道尔-M”“铠甲-S”“箭-10”等中低空防空导弹系统和高炮高低搭配,并与歼击机、直升机部队常态协同,联合遂行反无人机作战任务;此外,为降低作战成本,还投入了“克拉苏哈 -4”电子干扰系统、“寻衅者”激光系统等,减少防空系统弹药消耗。乌虽丧失战略制空权,但在北约情报支援下,其存留的俄制中近程防空系统、“毒刺”导弹等,也具有较强的防空能力。高危战场条件下,大型无人机由于信号特征明显,战场生存能力堪忧。以乌引进的土制“旗手”TB-2 型无人机为例,公开资料显示,已至少损失 35 架,占装备总数的一半以上。相比之下,轻型和微型无人机不易被敌雷达探测、识别、锁定,便携式防空导弹操作手也难以目视发现,即使遭到攻击,对手也常需付出更高成本代价才能将其摧毁。
具备可消耗性。与其他火力单元相比,无人机在作战中具备作战效费比高的优势。从价值对比看,一枚防空导弹的造价通常在几十万至几百万美元之间,而自杀式无人机的生产成本多在一两万美元左右,即使无人机被对方拦截,其消耗成本都远远高于无人机本身。俄乌冲突至今已持续近两年,且长期化、扩大化趋势明显。由于双方均未掌握绝对制空权,高强度的攻防作战使无人机损失十分惊人。去年6月以来,俄日均击落乌无人机 10 架以上,乌宣称 10月 12日当天击落俄无人机 19 架。在此情况下,无人机的可消耗性对打赢持久作战具有重要意义。俄军广泛使用的战术无人机也呈现出类似趋势。以乌军“旗手”TB-2 无人机为例,乌 2018 年首次引进该型机 12 架及3套操控站、配套导弹武器,花费约 6900 万美元,折合单机价格约 500 万美元;而俄“海雕-10”无人机单价约 9.7 万美元,有分析其实际生产成本仅1万美元。乌军拆解坠毁的俄“海雕-10”无人机后发现,其燃料箱是普通塑料瓶,侦察设备也只是常规的数码相机。“旗手”TB-2 无人机价格昂贵,乌难以承受损耗;相反,俄却可放手使用“海雕-10”无人机执行危险侦察任务,引导炮兵部队实施打击,达成较好的作战效果。
更支持分布作战。在未来日益复杂的战场中,单独作战效果非常有限,因此通过机群协同作战、战术配合和规模数量优势,可以提高成功完成任务的能力,并增加系统整体的生存率。轻型和微型无人机对保障条件要求低,可直接配属至一线任务部队。俄“海雕-10”无人机可弹射起飞,伞降着陆;鸟 PD-1 无人机机翼上装有4个电动转子,15 分钟内即可实现从固定翼向旋翼机的转换,以垂直方式起飞;“弹簧刀”巡飞弹可置于军用背包中,操作手在任意位置架设发射器射出后,便可通过控制器观看实时回传画面,发现目标时下达攻击指令即可。分布在不同战场区域的营、连级部队装备上述轻型和微型无
人机后可大幅提升其体系融入能力,随时通过信息通信系统上传态势、申请支援,即使指挥链路被断,其拓展的战场感知和攻击手段也能满足独立作战需要。相比之下,大中型无人机通常由战役指挥机构直接指挥,一线任务部队难以快速申请其提供情报、火力支援。